

【報道一】

國務院國資委組織中央企業全力支援上??挂?,多家央企緊急集結,援建方艙醫院、增援醫療隊伍、助力核酸檢測、運送保供物資,為上海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貢獻力量。
爭分奪秒,奮戰在建設現場
為盡快緩解方艙醫院資源緊缺,一批央企火速馳援,爭分奪秒,徹夜奮戰在建設施工一線。
凌晨,上海臨港F16—02地塊方艙醫院建設現場燈火通明。緊急調運4萬平方米帳篷膜,數百臺大型機械開進工地……中國五礦所屬多家單位、上萬名建設者聞令而動。
4月19日,隔離區、安全區、醫護通道施工完成;20日,臨港2號方艙醫院A區、C區達到交付條件;22日,醫院B區和D區達到交付條件。
工期緊、任務重、物料多。中鐵十五局集團援建隊伍連晝夜、戰高溫、斗風雨,建設完成9個方艙醫院和隔離點。
4月5日晚,中國電子旗下中電二公司成立的黨員抗疫突擊隊走進國家會展中心(上海)方艙醫院,他們肩扛手提,將一卷卷線纜、一個個面板安裝到一張張床鋪,累了就睡在現場。
白衣為甲,堅守在救治一線
在國務院國資委統一部署下,來自7家央企、11家醫療機構的319名醫護人員,逆行出征,共同組成中央企業援滬醫療隊。
中央企業援滬醫療隊總領隊、中國電建黃河三門峽醫院院長涂學亮介紹,這11支隊伍正全力投入虹口區醫療救治,其中118人進駐場中路方艙醫院,132人進駐上海市第五中學方艙醫院,還有69人接管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若干病區。
“請戰書上的一個個紅手印,分明能看出大家的醫者仁心。很多人都有支援湖北和國內其他地區以及海外抗疫的經驗。”涂學亮說,醫療隊里有中醫、重癥、麻醉、呼吸、急診等專業醫護人員。
此外,央企還有較強的資源調配能力,比如航天中心醫院帶來了急救監護設備,核工業總醫院帶來了負壓救護車。
主動作為,奉獻在保供前沿
國藥集團作為中央醫藥儲備單位,在上海醫療物資緊缺時沖鋒在前。在核酸檢測一線、冷鏈物流車上、配藥送藥門店……到處可見國藥員工的身影。目前,國藥集團所屬國藥控股全采中心已累計向上海供應各種口罩、抗原檢測試劑盒、防護服等物資超過2億件。在滬500余家國大藥房、復美藥房堅持24小時營業,保障居民用藥需求。
一方有難、八方支援,民航系統從各地運來寶貴物資。截至4月26日,南方航空設立專門柜臺、開通貨運綠色通道,累計執行援滬包機任務航班28架次,從長沙、廣州、武漢等地運送防疫物資109.35噸。
一座超大城市的運轉,能源保供必不可少。“作為一名黨員和央企員工,關鍵時刻必須挺在前、干在前。”中國石化上海香山加油站站長季付榮,已經帶頭在站內駐守一個月,為防疫保障車輛提供24小時加油服務。目前,中國石化上海石油的在營加油站達430座,封控期間累計為專用車輛加注能源119萬次。
為保障居民用電和生產用煤需要,國家能源集團煤炭經營華東公司勇挑重擔,千方百計落實煤炭保供。“一季度,華東公司累計向上海區域供應煤炭271萬噸,同比增長21%。3月份,華東公司向上海地區供應煤炭100萬噸,占全市煤炭耗量的25%,環比大幅增長35%。”公司總經理劉永飛說。
【報道二】
為保障核酸檢測實驗室運轉
他在車里住了一個多月
打開車門,放平后座,蓋張毯子,這便是“床”。再往駕駛座位下塞個盆,幾個衣架上晾著衣服,這便是“陽臺”。在這么個腿伸不直、腰轉不開、頭抬不高的地方,李威已經住了一個多月。“核酸檢測缺口很大,你們能否支持建實驗室?”3月13日,放下有關部門打來的電話,國藥集團上海捷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小凱立刻開始計劃。
臨時組建核酸檢測實驗室,人從哪兒來?儀器設備從哪兒調?場地上哪兒找?困難不少,但時間一點也不能耽擱。“核酸檢測是疫情防控的‘偵察兵’,檢測能力必須得跟上。”得到國藥集團、中國生物的批準和支持后,夏小凱在工作群里發出動員,“現在疫情嚴峻,到了需要我們站出來的時候。愿意加入實驗室的,歡迎報名。”
“我報名”“算我一個”……很快,一個、兩個、三個,報名信息在群里刷了屏。“沒想到他們都來了。”回想那一天,夏小凱仍然眼圈泛紅,他在朋友圈寫道:“又一次不由自主流下眼淚,感謝感恩,一起努力。春暖花會開。”報名的人里就有李威。作為公司研發總監、復旦大學遺傳學博士,他現在是新建核酸檢測實驗室的負責人。
3月15日,幾輛14米長的大卡車滿載氣膜艙體、核酸提取儀等設備,駛進松江區九亭鎮伴亭東路的一處廠房。大家擼起袖子,硬是在這里建起一座生物安全標準不輸傳統實驗室的氣膜實驗室。“我們把它命名為‘長城’核酸檢測實驗室,就是想眾志成城,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。”夏小凱說。
3月20日起,各地的救護車、轉運車不停送來核酸樣本。上百名員工和志愿者爭分奪秒,24小時倒班做檢測。盡管裝了空調,實驗室內的溫度依然接近30攝氏度,在這種環境下身穿嚴密的防護服,十分悶熱。“一定不能出錯!”李威說,檢測結果準不準確,直接關系到群眾生命健康和疫情防控大局,所以他們對每一份檢測結果都嚴格審核。實驗室每天可檢測5萬管樣本,目前累計檢測量已超過1000萬人次。大家每天要在電腦上比對大量數據,眼睛看花了,就用冷水洗把臉接著看;太累了,就去附近的簡易工棚躺一會兒。夏小凱介紹:“李威負責整個實驗室的運行,隨時要處理各種突發情況。有時人剛躺下,又被叫醒,索性就在車里靠一會兒。”
過去一個多月,李威忙起來時每天只能睡3個小時。他的車,就停在氣膜實驗室所在廠房的門口,他想盡量離實驗室近一點,有什么問題能盡快解決。
3月初至今,上海的核酸檢測能力從每天100萬管,迅速擴增到每天580萬管。若以5人混采計,可滿足每天2900萬人次的核酸檢測需求。